【開卷有得】《重探抗戰史》第一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加藤陽子

斷斷續續一年多的時間,終於閱讀完畢郭岱君主編的《重探抗戰史》第一部和第二部。《重探抗戰史》這三部書是近期出版、對中日戰爭討論最權威的一套書,最大的特色是各國專業史學家引用的中、日、美、蘇等權威資料書寫,其專業性值得信賴。

主編郭岱君在《重探抗戰史》第一部開篇「不容青史盡成灰」寫道:

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歷史大事、也是最珍貴的歷史資產。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攸關中華民族存亡,數億中國人或死、或傷、或家破人亡,整個民族的命運因之改變,世界政局也因此而重組。

二十世紀的中日戰爭非常值得我們花時間學習和了解,因為它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都很深遠。《重探抗戰史》第一部和第二部基本上是從事間線的角度疏離抗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每次重要會戰結束後,本書都會給出總結和反思。《重探抗戰史》(三)是2022年末出版的第三部書,講述抗戰期間其他政權、敵後作戰、外交關係等方面,內容相當精采。第三部剛出版的時候,我就讀完了討論汪精衛政權的第一章,內容讀畢真的感到酣暢淋漓。

對於從未系統學習了解國中日戰爭的朋友,其實建議先閱讀維基百科「中國抗日戰爭」,快速了解整個戰爭的幾本史實,然後進入本書或其他書目的閱讀。本篇文章是我通過閱讀《重探抗戰史》第一、二部書摘選出的以時間順序排列的關鍵信息,也是對我自己閱讀本書的疏離。對於中日戰爭這個話題,我還計劃閱讀很多其他書目,例如《重探抗戰史》推薦的延伸閱讀,都是這套書的撰稿者書寫的,也有相當的研究價值。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

不容青史盡成灰

  • 近代中國領導人物的個人檔案和日記的公布,激起中國研究的興趣
  • 蔣介石日記的公開讓許多困擾的問題茅塞頓開
  • 「人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兩個概念為主軸
  • 新的史料帶來新的觀點
  • 眾多學者(中、台、日、美)共同合作完成的研究著作

第一編 中日戰爭的起源

第一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加藤陽子

一、日本歷史的朝鮮觀與中國觀

  • 日本傳統的安全觀:對外意識形態是對朝鮮半島的支配地位,對中國歷代王朝的對等地位
  • 日本外征論的意義
    • 1873年,木戶孝允轉而提倡內治優先路線,外爭論派失勢
    • 1874年,「佐賀之亂」,征韓輪落敗

二、日本近代政治制度的行程和軍政關係

  • 統帥權獨立與軍政分離主義:軍隊直接隸屬於天皇,把軍隊從政治的影響中隔離出來
  • 元老的職責和戰時大本營:宣戰與和議由政府內閣對天皇大權進行輔弼,指揮軍隊方面則由統帥機關對天皇進行輔弼,事關大局的國家最高決策則由元老們把持(戰時大本營)

三、日本的主權線與利益線論

  • 山縣有朋的亞洲新秩序:《外交政略論》意見書中的《主權線與利益線》
    • 主權線是日本本土,利益線是日本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鄰接地域(朝鮮半島)
  • 在山縣有朋的安全感中,中國是帝國主義瓜分的對象,日本除了要小心不被捲入列強和中國的紛爭外,還要留心如何與列強抗衡,從中伺機漁利。不過,山縣要警惕的對象是英、法、俄,而不是中國。

四、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

  • 《宣戰詔敕》中的中國
    • 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公元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
    • 這份詔敕把日清之戰歸咎於清朝:「朝鮮為一獨立國家,帝國欲為其啟蒙以與各國為伍。而清國則每每稱朝鮮為其屬邦,且干預朝鮮內政,又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內政改革案,欲讓朝鮮依靠清朝維持治安。」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啟蒙家、教育家福澤諭吉也認同這種觀點
  • 日俄對立的焦點
    • 俄國對清朝以及朝鮮的企圖,嚴重威脅到日本的安全觀
    • 英日同盟條約》,英國、日本聯盟,以遏止俄國、法國、德國同盟
    • 日俄戰爭,發生於公元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
  • 日俄戰後日本的選擇
    • 日本主張滿洲門戶開放,給俄國貼上「非文明」的標籤
    • 1905年9約,日俄簽訂《樸茨茅斯條約》,但未提及戰爭賠款
    • 日本絕不歸還滿洲,因為滿洲是日本花費二十億資材、犧牲二十餘萬死傷換來的戰利品
  • 日俄戰爭的總結和概括
    • 日本陸軍軍事思想從「火力中心主義」轉向「步兵白刃戰主義」
    • 極密版《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戰史》,海軍沈迷於大艦巨砲主義
  • 持久戰論的登場
    • 日本軍政人員迷信「速戰速決論」
    • 受德國教授德爾布呂克的影響,日本戰略家石原莞爾認為戰爭分為速決戰和持久戰兩種
      • 速決戰,採取殲滅戰略;持久戰,採取消耗戰戰略

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國防新政策

  • 戰後日本的挑戰:
    • 日本想要建立自給自足的國防經濟體系,以維繫日本的國家安全
    • 1915年,日本提出《對華二十一條》,積極擴張在華特權
    •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日代表對《對華二十一條》的有效性做了激烈辯論
  • 戰後的反省潮流
    • 松岡洋右對日方主張提出反對,但他在九一八事變上卻抗議日本是侵略國的說法
    • 牧野伸顯批評日本為「表裡不一、背信棄義」的帝國主義作風
    • 近衛文麿提出類似呼籲
    • 原敬內閣設置臨時外交調查委員會
    • 日本在華盛頓會議上簽署各項條約
  • 華盛頓會議
    • 中國全權代表施肇基向華盛頓會議的「太平洋及遠東問題委員會」提出解決中國問題的十項原則
    • 美國全權代表魯特(Elihu Root)根據這個「十原則」,綜合英國全權代表貝爾福(Arthur Balfour)的草案,歸納出關於中國問題的「魯特四原則」:
      • 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中國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 給予中國最完全無礙之機會,以發展並維持一有效力而整固之政府;
      • 各國在華商務、實業機會均等;
      • 各國不得營謀特權,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
    • 華盛頓會議還討論了山東問題。中國全權代表王寵惠強烈要求收回山東主權和廢除《二十一條》,在美英斡旋下,中日兩國於1922年2月4日在會外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及其附約
  • 新四國銀行團與滿蒙特權的實際狀態
    • 英、美、法、日在紐約組成「新四國銀行」,壟斷對華貸款
    • 日本對南滿洲和內蒙古東部地區享有特權和優先權,遭到美國反對
  • 參謀本部的反美論調
    • 1924年,美國通過「排日」移民法,遭到軍部強烈反彈
  • 國防方針的指定
    • 1907年制定的國防方針,第一假想敵是俄國,其次是美國、德國、法國
    • 1918年修訂的國防防戰,日本把美、俄、中三國列為假想敵,同時制定了陸海軍共同武力干涉中國的方案
    • 1923年修訂版中美國成為日本陸海軍共同的頭號假想敵

第一章 拓展閱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p>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p>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