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孫樹棻,1933年出生於上海,晚年寫作了不少關於舊時上海的回憶文章和小說。孫樹棻的三姐姐孫樹瑩和其女近幾年專門出版了一本回憶上海的英文書,Remembering Shanghai,讓我對民國時期的上海有了很大興趣。對於本書的評價可見我的書評:憶起上海。英文書的最後列出了幾本孫樹棻的作品,我計畫一一拜讀,把這些遺失的記憶用線穿起來,希望能勾勒出民國上海的人情風貌。
孫樹棻的這本《豪門舊夢》有兩個版本,一本由天地圖書在香港出版,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在大陸出版。從目錄上看幾乎完全一樣,可能個別地方有區別。我以香港的版本為主,逐章閱讀,僅根據作者的敘述總結,再做一些延伸閱讀。
- 《上海的豪門舊夢》天地圖書(香港)
- 《豪門舊夢:一個上海「老克拉」的回憶》作家出版社(北京)
第一章 豪門的衰敗:盛宣懷的後代
樹棻回憶上海的第一家豪門盛家的興衰沈浮。
盛宣懷(1844年—1916年),字杏蓀,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因興辦實業而積累起大量財富。樹棻說,盛宣懷去世時,其遺產高達三千萬兩白銀,而當時「上海近郊的一畝良田也只賣十五至二十兩銀子」。
盛家曾盛極一時,其子孫後代卻無人料理盛家祠堂,甚至一些後代蝸居在祠堂大廳的屋頂下。富麗堂皇的盛公館被「盛家老五」盛重頤賣給樹棻的三姑丈榮鴻三和三姑鳳蕙一家。1947年榮家正式入住。三姑對盛公館讚不絕口,又裝修又宴客,卻沒想到一年多後就舉家搬到香港。盛公館後為日本駐滬總領事館租用。
「盛家老四」盛恩頤曾經煊赫一時,娶孫寶琦的長女孫用慧,後再娶了好幾房姨太太,有二十多個孩子。年老時,守在蘇州閶門外盛家的私家園林留園,後於1958年突發腦溢血逝世。「樹倒猢猻散」的淒涼讓人唏噓。樹棻的父親孫伯繩回憶說在民國十四年,「盛家的老四、老五兩兄弟在上海請了一些朋友到蘇州白相」,上百輛的馬車排到留園門口,好不風光。白相,就是富家子弟一起遊玩享樂。此前去過一次蘇州,很可惜沒有去留園看一看,下次一定不會錯過。
以「盛家老三」自居的盛文頤,并非盛宣懷的第三個兒子,而是他的侄子。盛宣懷三兒子過世早,盛文頤也在家中排行老三,故此稱號。他曾經幫助解救過孫樹棻的祖父孫直齋。書中寫道:「我祖父突地被設立在虹口的『大日本海軍武官府』派人上門來抓走了」。樹棻的父親不得不去找與日本軍政關係不錯的盛文頤出面解決,花費一百條「大黃魚」(十兩重的大金條)贖回。在抗日戰爭的上海淪陷期,盛文頤成了上海灘獨當一面的「鴉片大王」,日本人贈送給他金神父路上的三井花園作為私人別墅。三井花園就是後來的瑞金賓館,現為上海瑞金洲際酒店。抗戰勝利後,盛文頤逃到江蘇農村以避耳目,結果還是被抓,關在提籃橋監獄,後死於獄中。孫樹棻的這位祖父幾年前也被土匪綁票過,還是通過「上海三大亨」之一的張嘯林作「中人」、花費大量贖金解救,在Remembering Shanghai第十章中也有詳細記載。
「豪門的衰敗」這一章著重回憶了盛宣懷的幾個後代。樹棻總結道:「『富不過三代 』,究其原因有很多,如驕奢淫逸、揮霍炫富、爭產內訌、戰禍動亂、社會變革等等。」盛家的故事還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
延伸閱讀
- 《愚齋存稿》作者:盛宣懷 選自《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
- 《盛宣懷檔案資料》 編者:陳旭麓、顧廷龍、汪熙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盛宣懷實業函電稿》編者:吳倫霓霞、王爾敏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盛宣懷實業朋僚函稿》編者:吳倫霓霞、王爾敏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洋務與賑務:盛宣懷的晚清四十年》作者:朱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上海的豪門舊夢》作者:宋路霞 中國友誼出版社
-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作者: 楊嘉祐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盛氏家族 蘇州·留園》 作者: 盛承懋 文匯出版社
第二章「世家」舊夢:孫家四代人
孫樹棻詳細介紹了自己孫家祖上的發跡和後來種種的家庭變故,在大時代變遷下的起起伏伏。先前讀過Remembering Shanghai,已對孫家有一定的了解。樹棻則寫得更加詳細,甚至出版過三卷本的紀實文學。
孫樹棻的曾祖父孫竹堂出身寒門,跟著一位刑名師爺做門徒。後投奔曾國藩做了文案師爺,領兵對抗李秀成的太平軍,與前來協助的水師總兵頭領張翼結成兒女親家。再後投奔直隸總督榮祿,經榮祿保奏慈禧太后,當了兩年多的天津海關道的肥差,積累了不少財富。之後官差上升,在總理事務衙門做了好多年,後外放江西,四十六歲即向朝廷請辭退休,選定在江蘇省常熟縣安養天年。孫竹堂幾個兒子中只有四兒子孫敬齋和七兒子孫直齋活到成年。
孫樹棻的祖父孫直齋是孫竹堂的七兒子。孫樹棻的祖母是水兵總師張翼最小的女兒張潤嬋。孫直齋在張潤嬋生下兒子後就和自己的四哥去上海開辦錢莊和輪船公司。兩人藉著父親孫竹堂存在上海匯豐銀行裡的一筆鉅款,在十里洋場揮霍無度,出入妓院賭場,七兒子還瞞著家裡人納妾。欠下大量賭債的兩人用計盜用其父孫竹堂存在麥加利銀行的存款,不料東窗事發,倆人竟逃之夭夭。孫竹堂找不到倆人,便更換所有印鑒和管理人員,回到常熟。他前腳剛走,後腳倆人就又現身十里洋場,繼續揮金如土,直到被追債上門,才不敢招搖過市。孫竹堂極痛恨兩個逆子的所作所為,想要剝奪他們的繼承權。四子、七子竟又生出「假死」的苦肉計騙取父親的同情。孫竹堂於1908年過世後,孫直齋立刻去上海讓四哥「復活」,倆人接管父親的產業,繼承父親的一切權力。
孫直齋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四兒子在辛亥年去世後,孫直齋繼承了所有的家業,也終於浪子回頭,好好開始經營各項產業。除了錢莊、輪船公司、地產業,孫直齋還從事酒店業,在漢口路建立了惠中旅社。孫的家裡開始生出各種變故。先是次子孫仲誼狂嫖濫賭,活似曾經的孫直齋;後是孫十分寵溺的五姨太跟車夫私奔,被「扎火囤」(敲詐勒索),事後不但對原諒自己的孫不屑一顧,反倒雇用外籍律師狠狠敲了他一筆。
1926年,孫樹棻的父親孫伯繩與小十五歲的費寶樹結婚。生了五個女兒一個兒子,其中而女早夭,樹棻是唯一的兒子,孫家唯一的男性後裔。1938年,孫伯繩之父孫直齋被一群綁匪綁票,兒子孫伯繩找上海灘一手遮天的張嘯林跟土匪談判,以一千兩百兩黃金贖回囚禁兩個月的孫直齋。五年後,孫直齋又被日本人抓走,再被敲了一筆不菲的贖金,他到花甲之年後變得出奇的吝嗇。同是1938年,孫伯繩與費寶樹離婚,兩人興趣不同,孫在外沾花惹草,常讓費難堪。費寶樹後投奔在重慶的姐姐姐夫一家,晚年定居香港。
1949年,國民黨撤離大陸。此後兩三年,三姐、大姐移居香港,孫樹棻與父親留在大陸。長妹、幼妹就讀於北京大學,後從事教育工作。樹棻大學畢業後在分配到中學當老師。父親和樹棻在文革期間均受到迫害,父親被扣上反動資本家的帽子,樹棻被批鬥,下放勞改農場改造,被紅衛兵小將打昏厥過三次。樹棻從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之後移居香港,未婚,無兒無女。
延伸閱讀
- 紀實文學繁華夢三部曲:《爆發世家》、《風雨洋場》、《百足之蟲》作者:孫樹棻 天地圖書
- 海上舊夢小說系列:《洋場浪子》、《黑道》、《昨夜風雨》、《末路王孫》、《上海舊夢》 作者:孫樹棻 天地圖書
- 上海灘最後的「老克拉」作家 作者:吳健熙
第三章 最後的瑪祖卡
作者樹棻記述一位親戚的回憶,時間在上海八一三事變之前的幾年。這位親戚周先生是個「浪蕩子」,倒不是狂嫖爛賭,就是胸無大志,喜歡遊玩消遣。他最經常「孵」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一家叫「伏爾加」的白俄咖啡館。周先生和其中一位叫達莎的白俄女招待很熟絡,兩人用法語交談。這位公子哥對達莎的背景很感興趣,達莎終於按捺不住他的盤問,帶著他神神祕祕地來到一處婚宴大廳。迎面向他握手的就是達莎的父親,是位少校軍官。婚禮主持人竟然就是咖啡館裡陰鬱沈默的小提琴手,他此時打扮得氣宇軒昂。他原來是位伯爵,曾經是「聖彼得堡的貴族社會中是有名的小提琴手」。新郎是位男爵的兒子,新娘是帝俄沙皇武官的千金。他們彼此的父母按照俄國上流社會的傳統,口頭許諾將自己名下的產業送給新婚夫婦。其實這些所謂的產業早已被布爾什維克佔據,達莎說他們就像生活「在一場舊日生活的夢幻裡」。婚宴後是舞會,周公子也第一次見到人們挑瑪祖卡。瑪祖卡(Mazurka)是一種始於波蘭貴族階級的舞步,波蘭鋼琴音樂家蕭邦就創作過瑪祖卡舞曲。周公子離開之後,照舊回到「伏爾加」咖啡館,達莎的沙俄同胞又回到了往日的狀態,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延伸閱讀
- 《近代上海咖啡地圖》作者: 孫鶯 上海大學出版社
- 《上海的俄國文化地圖》作者: 汪之成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 Stateless in Shanghai by Liliane Willens Earnshaw Books
- 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 The 1934-35 Standard Guide Book.
- Shanghai’s Original Coffee Brand: The Bitter-sweet History Of C.P.C Coffee
- Historic Shanghai
第四章 無國籍者:猶太人在上海
作者首先逐一講述了上海灘有名的三大猶太富豪家族:沙遜(Sassoon)、哈同(Hardoon)和嘉道理(Kadoorie)。
在印度孟買已為首富的沙遜家族在上海投資房地產,許多高樓建築都是他們家的產業,如著名的沙遜大廈(Sassoon House),後稱華懋飯店(The Cathay Hotel),今為上海和平飯店。沙遜家族較有傳奇色彩的是維克多·沙遜(Victor Sassoon),又稱「跛腳沙遜」。一本上世紀流傳甚廣的小說《上海:冒險家的樂園》似乎就在影射「跛腳沙遜」。
哈同從白手起家到稱為上海巨擘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他與愛妻羅伽陵住在的愛儷園(哈同花園),此處後荒廢,被中共徵用,現為上海展覽中心。兩人無親生子女,收養了很多孩子,但死後養子女爭產案卻轟動一時,史稱遠東第一巨富遺產爭奪案。哈同夫婦收養的大兒子喬治‧哈同娶了作者樹棻三姑父的胞妹榮卓如(紡織業大亨榮宗敬的女兒)。上海解放前夕,喬治‧哈同夫婦搬到香港,但因金融投資失敗,後資本幾乎喪失殆盡。
嘉道理家族低調且熱心公益,創辦了上海猶太公學,也為逃離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提供安置地點。埃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的豪宅整幢房子選用義大利進口的大理石為建材,被稱為「大理石宮」,作者樹棻說這是「上海西式住宅中最大和豪華的」。1941年太平洋爆發後,房子被日軍徵用,子女被關進集中營,1944年埃利·嘉道理就病逝了。
接下來,作者介紹沙俄政府和新舊政權下無法生存而逃難來上海的一批俄羅斯和東歐猶太人的情況。他們多數經商,沿街販賣各種貨物。最大一次湧入上海的猶太難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納粹德國逃來的,他們被安置在上海虹口地區,最早的接待站是河濱大樓,也是沙遜家族的產業。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要求上海的猶太難民遷入「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也就是隔離區。日本投降後,大多數人移民去美國,不少人後來重返上海,尋訪當年的朋友和鄰舍。
延伸閱讀
- 《沙遜家族:逃亡、創業、擴張轉移兩世紀傳奇》作者: 鄭宏泰 三聯書店(香港)
- 《從上海到香港,最後的金融大帝:沙遜於&嘉道理金融王朝》作者: 喬納森.考夫曼 野人出版社|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 : The Rival Jewish Dynasties that Helped Create Modern China by Jonathan Kaufman
- 《上海:冒險家的樂園》作者:包玉珂
- 《哈同外傳》作者: 徐鑄成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愛儷園夢影錄》作者: 李恩績 三聯書店
- 《近代上海名園愛儷園考辨》作者:李軍
- Inside Hardoon’s Garden
- 《流亡曲》作者:雷馬克 上海譯文出版社|Flotsam: A Novel by Erich Maria Remarque
- 《上海猶太難民社區: 1938-1945》作者: 戴維·克蘭茨勒 上海三聯書店
- 《猶太人在中國》作者:潘光
- 《逃亡與拯救:二戰中的猶太難民與上海》 作者: 王健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上海之聲:二戰時期來華猶太流亡者的心聲》 作者:(以)伊愛蓮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1927-1952)》 作者:(美)麗蓮·威倫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我曾經叫莎拉》作者: (美)伊・貝蒂・格列賓希科夫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上海時代》作者: 松本重治 上海書店出版社
- Tea on the Great Wall: An American Girl in War-Torn China by Patricia Luce Chapman Earnshaw Books
第五章「皇軍」刀下的「敵僑」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向英美開戰,日軍進駐公共租界。上海外籍僑民變成了日本眼中的「敵僑」。他們的日子從原先享有各項特權,到現在不僅需要登記,還被凍結財產。一些英美日報的記者也被抓了,所藏軍火武器也都被勒令上繳。日本扶植的汪偽政權開始用日文課本代替英文課本。不僅如此,所有「敵僑」被要求出門必須佩帶紅色的識別臂章,違反者要受到處罰。「在實施臂章制度之後,凡是頭腦清醒的『敵僑』大約都會明白,他們離集中營已經不遠——甚至只剩一步之遙了。」接下來,作者樹棻的學校老師、鄰居都被關進了集中營。因被日軍徵用,中西女中和附屬小學不得不遷址上課。
一所在滬西市區、收納各國學生的西僑中學(又稱西童公學)被停辦,變成「敵僑集中營」,戒備森嚴,極難逃身。此前日軍砲轟的美軍砲艦的艦長奇蹟般地逃離提籃橋監獄,後撰寫了一本回憶錄叫《十二月八號的秘聞》,講述他的經歷。作者樹棻和他的同學每天上課下學都會路過這個甚少被提及集中營。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外僑被放出,此地稱為從重慶抵滬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的營地,再後來西僑中學復校。中共接管上海後,西僑中學男校改為市西中學,女校改為上海第一師範學校。
延伸閱讀
- Captives of Empire: The Japanese Internment of Allied Civilians in China, 1941-1945 by Greg Leck Shandy Press
- Bridge House Survivor
- Experiences of a Civilian Prisoner-of-War in Shanghai & Beijing 1942-1945 by Henry F. Pringle
- Shanghai Boy, Shanghai Girl: Lives in Parallel by George Wang & Betty Barr
- War, Detention, Revolution: Foreigner Recounts Shanghai History
- 《愚園路》作者: 徐錦江 上海書畫出版社
第六章「天」字號賭窟
曾經叱詫上海灘的黑道三大亨杜月笙、張嘯林、黃金榮一起成立了三鑫公司,靠做鴉片運輸保險獲利頗豐。三鑫公司後又將觸角伸向賭博業,購置法租界福煦路181號上的花園洋房,建立豪華賭場,於1931年開業。「181號賭窟」管理結構精密細緻,加上員工有一千兩百多人。賭場特地從澳門運來各式新型賭具,服務接待周到,可以無限吃喝抽大煙。會員多是上海的達官貴人,也有警政軍的頭面人物來光顧。不少上海名「世家」在這裡賭得傾家蕩產,如書中第一章提到的「盛老四」就敗光了分家後幾百幢弄堂的一大半。賭場沒開多久,就因三大亨之間的矛盾與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事而走向解體。
延伸閱讀
- 《黑道》 作者:孫樹棻 天地圖書
- 《上海大亨杜月笙》作者:胡敘五著 蔡登山編 秀威出版
- 《上海大亨杜月笙續集》作者:簾外風著 蔡登山編 秀威出版
- 《杜月笙秘書見聞錄》作者:胡敘五 獨立作家
第七章「花會」禍害
「花會」賭博是一種民間帶迷信色彩的賭博方法,在上海淪陷後於被稱為「歹土」的區域盛行。「歹土」是上海公共租界滬西越界築路,弄堂房子和花園洋房住的都是中產及以上的人家,一家至少有一個女傭。上海的花會賭首瞄準女傭的錢袋,還瞄準了附近廠裡的女工。作者家附近的錢家巷裡住著相當多的社會底層民眾,賭博現象也常有,作者還能找到當年的「花會筒」的位置。附近許多主婦女傭上午下注,下午回來等「總筒」的開注情況。為打中花會,不少人迷信地拜石翁仲(注:墳墓前的石雕),甚至在因打花會欠債而自縊的女人墳前燒紙祈求。作者鄰居的一個女傭阿梅就因沉迷打花會而欠下很多「印子錢」,後因偷盜被關進警局,後失蹤。作者的車伕阿全偶有一次在弄堂裡被「拉客」,這位小姐竟是阿梅,她已「變得不像樣了」。阿梅也認出了他,即刻跑走了,再不見蹤影。
延伸閱讀
第八章 逸園:頂級娛樂總匯
法租界亞爾培路上的逸園賽狗場(canidrome)曾經十分有名。熱衷賭狗的人說,賽狗比賽馬似乎更公平些,因為賽馬騎師可能被賄賂,跑馬也要按季節進行,但在狗身上作弊不容易,賽狗可以經常舉行。逸園的生意越做越大,發展成「娛樂總匯」的規模:餐廳、酒吧、電影院、表演廳,應有盡有。作者父母雖不賭狗,但也成了那裡的常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逸園關閉。抗戰勝利後,逸園除跑狗外的娛樂場所副業,生意更加興隆。中共接管上海後,逸園的生意急速下降,後成為文藝演出場所。
延伸閱讀
- 風馳電掣!跑狗將夜上海推向巔峰 作者:王怡蓁 中央研究院
第九章 桃源村:「明星弄堂」
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Rue Lafayette)東首處有一條叫桃源村的弄堂,裏面住了很多有名的演員明星,如石揮、蘭馬、馮喆、顧也魯、陸露明、黃宗英,還有導演卜萬蒼等等。對於這些名字,真的因為年代的久遠很難去對應上每個人創作的角色,以後有機會再研究民國的影視明星。作者提到他小時候去找桃源村玩伴,正好碰到大明星周璇從里弄出來,原來她是去見石揮。他的媽媽熱心話劇,看得最多的就是石揮主演的戲。然而,石揮在1957年反右時期被迫害,後跳海自盡,結局悲慘,讓人唏噓。
延伸閱讀
- 《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作者: 盧漢超 山西人民出版社| Beyond the Neon Lights: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irst Edition by Hanchao Lu
- 《石揮談藝錄:霧海夜航》 石揮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第十章 懷念「沙利文」
沙利文咖啡館有兩家店,東沙利文店靠近外灘,西沙利文店則是開在靜安寺路麥達赫斯脫路(今泰興路)。聽著英文流行金曲,品著咖啡,從窗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悠閒自在地「孵」咖啡館,讓許多曾在上海度過青春歲月的人難忘。。「侍應女郎有半數以上是白種人,都是十月革命後逃亡到中國的白俄中的第二、三代人,都能操一口挺流利的英語」。店中還有一個自動選曲點唱機,常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歐美英文流行金曲。沙利文咖啡店在1956年關閉,其母公司改為國營食品廠,生產餅乾和糖果。
延伸閱讀
- Cookies, Crime And Lasting Legacies: The Category-defining Success Story Of Sullivan’s Bakerite Biscuits
- 《近代上海咖啡地圖》 作者: 孫鶯 上海大學出版社
第十一章 難忘的Airline
1946年才開張的「愛埃令」(Airline Club)是一個自帶舞伴的夜總會。愛埃令的老闆與其他幾家知名的夜總會一樣,專程從菲律賓馬尼拉聘請樂隊伴奏。作者樹棻的三姐就是愛埃令的常客。但在中共接管政權後,許多有錢人的子女去海外留學,愛埃令的顧客損失很多,不得不在1952年關門。
延伸閱讀
- 愛凱地大飯店:上海俄喬的輝煌過去 來源:透視俄羅斯
- Shanghai’s Dancing World 書評 作者:陳碩文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十四期
- Shanghai’s Dancing World, Cabaret and Urban Politics, 1919-1954 by Andrew David Field.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1948年:上海舞潮案》 作者: 馬軍 上海古籍出版社
- Old Shanghai Clubs and Associations by Nenad Djordjevic
第十二章 惠羅公司和「紳士」的包裝
惠羅公司(Whiteaway, Laidlaw & Co)是最早售賣洋貨的百貨公司,後主攻高檔男性服裝,宣傳是「紳士們的商店」(Gentlemen’s Store)。把自己包裝成紳士的模樣,不僅要有一套量身定做的西服,還要搭配上像樣的寬檐呢帽、皮鞋、襯衫、領帶、內衣褲、襪子等等,都是要有牌子的。
延伸閱讀
- 城區記憶(202003):南京路上的「前四大」
- 《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作者: 連玲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上海市黃浦區商業志》編者:週三金、方加壽、戈叔初、蔡賢堂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舊上海租界史話》 作者: 薛理勇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上海市行號路圖錄》(1947)上海福利營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第十三章 兩家「頂級」女裝店
當時上海「最貴族化」的頂級女裝有兩家。第一家在華懋大廈底層的Garnette。抗戰勝利後,作者母親、姨母和姐姐都是Garnette的顧客。Garnette設計的中式旗袍加西式外套,曾在上海灘風靡一時。第二家是靜安寺路同孚路口的Madam Greenhouse(綠屋夫人),專營西式晚服長裙,兼售女式飾品。兩家店在中共接管後沒幾年,都相繼關門了。
延伸閱讀
- 被忽略了的繁華時尚,帶你走過民國女性服裝史
- Old Shanghai Fashion: The Glamour of Historic Beauty
- 【時光走廊】 民國時尚系列(8-3) 仕女風采圖 文/徐宗懋圖文館
- 《民國時期的服裝產業與尚變遷,1927-1936》 作者:陳晧昕 國⽴政治⼤學歷史學系研究所
- 《覓·境:——舊時光里的上海灘》 作者: 邱力立 機械工業出版社
- 《向鄔達克致敬》 作者: 方毓強 同濟大學出版社
- 《鄔達克》 作者: [意] 盧卡·彭切里尼 / [匈] 尤利婭·切伊迪 同濟大學出版社|László Hudec by Luca Poncellini, Júlia Csejdy
- 《上海百年建築史》作者: 伍江 同濟大學出版社
- 《回眸 上海優秀近代保護建築》作者: 蔡育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
- A Last Look Revisited: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 by Johnston, Tess and Deke Erh Old China Hand Press
- Frenchtown Shanghai: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Shanghai’s Old French Concession by Johnston, Tess and Deke Erh Old China Hand Press
第十四章 摩托車中的「王者」
1940年代末,上海最常見的是英美生產的摩托車,其中美國產的哈雷摩托車則是最受青睞,價格也十分昂貴。作者樹棻曾有一輛1947年產的哈雷1200C.C摩托車。樹棻的三姐孫樹瑩在所著 Remembering Shanghai 第十八章記述她與聖約翰大學的初戀男友一起騎他的哈雷摩托車穿過上海街市的回憶。
延伸閱讀
- 《這才是正宗的民國機車范兒》作者:上海汽車博物館
- 《上海租界志》作者: 史梅定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上海生活》徐國楨編著 世界書局(1933)
第十五章「紳士」與雪茄
抽雪茄在有錢人中是個常見的現象。在民國的上海,抽得多是呂宋(菲律賓)馬尼拉的雪茄,煙味不如古巴雪茄重。雪茄盒也有講究,鱷魚皮和鴕鳥皮的更貴重。作者的爸爸常和銀行董事和高級職員吃飯聚餐後抽雪茄。當時上海備貨最好的福和公煙行還會幫顧客定製雪茄,收購、代購各種名貴雪茄,樹棻的爸爸也常唱光顧那裏。
延伸閱讀
第十六章 哥倫比亞騎術學校
哥倫比亞騎術學校開在番禺路交叉的法華路(後稱新華路)。最早來此學騎馬的是英國外僑,後因追求洋派、紳士風度的上海華人消防,紛紛來馬房租馬郊遊,也算是上流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太平洋戰爭後,哥倫比亞騎術學校停業,之後短暫復業後再次關停,僅剩兩家馬房。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僅有的馬房也變成土法煉鋼的場地了。
延伸閱讀
- 【專欄】民國騎術學校遍及大城市 作者:第一賽馬網
- 上海第一花園路:曾是重要的國賓道,讀懂它才算真正讀懂上海 Shirley雪梨醬
- Columbia Country Club by Historic Shanghai
- The Shanghai Paper Hunt by Historic Shanghai
- 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 作者:唐振常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 《近代上海探索錄》 作者: 唐振常 上海書店出版社
第十七章 「番菜」在上海
番菜和西菜不同,「番菜是中國化了的西菜,是中國的菜館老闆和廚師們炮製出適合於中國人口味的西菜」。這種中西合璧、製作精細的菜品很受當時的上海人歡迎。第一家最大最先開張的一家是一品香番菜館,距離「紅燈區」不遠,顧客中有不少是青樓女和狎客。第二家是晉隆西菜社,開在最繁華的南京路長浜路轉角處,菜餚比另兩家都更勝一籌。第三家是大西洋西菜館,存在時間最長,於1956年停業。
大西洋西菜館名聲「最響」,曾經「發生過三幢轟動全市的血案」。第一件是想投靠日本人的法國巡捕房督察長、中央飯店老闆陸連奎在多次警告後在大西洋飯店前被槍殺。第二件是麗都花園老闆、杜月笙的手下大將高鑫寶,因拒不繳錢給投靠汪偽政權的吳四寶,被槍殺在門前。第三件是米高美舞廳的經理仇連環,人心狠手辣,爭權奪利,最後被黑道同行幹掉。
延伸閱讀
- 追憶一品香 細說老上海的西餐情懷
- 老上海西餐話舊 楊忠明
- 外婆買條魚來燒 作者: 楊忠明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上海什錦 作者: 楊忠明 上海書店出版社
第十八章 1948年底的「消費經濟學」
1948年底,中國通貨膨脹嚴重,金圓券面值都從五十萬元起步,甚至有上億元面值的金圓券。「物價上漲的幅度不是以天而是以小時來計算」。成色相等的銀元(含純銀都是七錢二分)就成了「硬通貨」。例如,收到金圓券工資的人都會立刻找「黃牛」換成銀元,以免貶值。銀元販子自行將銀元分成四等位:「大頭」(袁世凱頭像)、「小頭」(孫中山頭像)、「鷹洋」(墨西哥銀元)或「龍洋」(清光緒銀元)和「雜洋」(如川洋)。作者和表親兄弟出玩拿一枚「袁大頭」可以有吃有喝娛樂一整天。
延伸閱讀
- 《中國銀圓譜》作者:魯昊,邵明泉,冷濤 商務印書館
- 幣海沉浮的「銀元之王」~袁大頭
- 《百年銀圓:中國近代機制幣珍賞》 作者: 孫浩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上海的豪門舊夢》這本書終於讀完了,短短的十八章,蘊含了非常多豐富的話題。民國上海造就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短暫時代,未來還會再現嗎?還是,人們只能沉醉在消逝的舊夢中呢?
樹棻作品集
天地圖書
- 《上海的豪門舊夢》
- 《上海舊夢》
- 繁華夢系列:《百足之蟲》、《暴發世家》、《風雨洋場》
- 《生死劫》
- 《黑梟》
- 失落的繁華舊夢系列:《黑道》、《末路王孫》、《昨夜風雨》、《洋場浪子》
- 《上海的浮華歲月──周信芳和裘麗琳》
- 《上海吃喝玩樂 》